有这样一个微信公众号,2016年1月注册运营,粉丝数量已达4万人,至今共发表原创文章456篇,被“法律读库”“刑事实务”“检察日报”等大号转发149篇,阅读量累计达500万次,10万+文章数十篇,《疑案迷思:谁在5000年前杀死了他》一文创下了100万次以上的阅读量记录。它就是“检事微言”,在“法律自媒体人的江湖”中被称为“条分缕析的技术流”。
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部副部长赵鹏正是“检事微言”的创办人。赵鹏认为,语言就是思维,我们并不是先有了思维,再给它穿上语言外衣,而是在用语言去思维,所以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思维方式,使用一种语言时,相应的思维方式也会启动;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维度。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必然是肤浅的,哪怕是只懂得母语一种语言的人,也至少可以掌握两种思维方式——口语的思维模式以及书面语的思维模式。
很难想象,提笔成文的赵鹏,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五年才真正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的。那时候的他很难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专业文章。于是,他用了十年时间,从不会写作变成全市检察系统调研比武第一名获得者,从提笔犯难到每年能出两本书,从每天写1000字到每天最少写5000字……写作一点一点改变了他的生活,它所开启的思维方式甚至让他对时间的感受变长了……
为了更好运营“检事微言”公众号,赵鹏在开设最初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发现有规律的公众号更具有吸引力。于是,他采取了“专栏式”更文方式,设立7个专栏:①疑案迷思:通过司法故事讲述法律知识;②读律观澜:分析有争议的法律条文规定;③实务阡陌:介绍实用性的刑事出庭技巧;④观影论法:通过电影介绍法律知识问题;⑤ 从检奇谈:讲述司法实践中的趣闻事件;⑥周末清弹:分享优秀音乐家或音乐作品;⑦云卷云书:推荐优秀的法学著作或文章。此外,如有重大热点案件,“检事微言”会撰写网评文章,引导舆论。如“山东辱母案”发生后,“检事微言”以原创文章《辱母案为何最高检介入而最高法却按兵不动》,诠释了检察权的运行模式以及审判独立的基本精神,被全网诸多媒体平台首页转发,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赵鹏说,开设这个公众号,起先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日常写作的习惯,但久而久之却有了意外收获。“这个公众号让我在检察新闻宣传方面也为我所热爱的检察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理由】此文为2018年9月13日最高检《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情况》的一篇信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专注于办案,又不局限于办案的“斜杠”青年干警形象。对司法办案实践的深邃思考和积极延展,对工作生活的宽阔视野和敏锐感知,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的思维能力和办案水平,也可以让我们的检察人生变得丰厚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