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演技派
2025-07-09 14:08:00  来源:检察日报

  近年来,网络诈骗久打不绝,犯罪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诈骗分子大多躲在国外,被害人的钱是如何顺利落入犯罪分子腰包的呢?答案是,正是有了像本文中刘某这样的“演技派”助力,才会让诈骗分子有恃无恐、屡屡得手。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60多岁的刘某连续两天前往一家银行大额取现,因担心刘某被骗,柜员报了警。民警到场后询问刘某取现的用途,刘某非常镇定地说,她是将卡里的钱取出来给丈夫缴社保。

  见民警不相信,刘某立即打开微信和丈夫联系,聊天内容显示,刘某丈夫确实是让她取钱去缴社保。民警提出要和刘某丈夫通电话,刘某则以丈夫在部队工作不方便为由拒绝。见刘某讲得情真意切,民警只好让刘某取了现。

  没想到第三天,公安机关接到一被害人报案,称自己前几天被骗了14万元。经查询,这笔钱正是打进了刘某名下的银行卡,并很快被刘某取了现。警方随即依法传唤刘某,刘某这才如实供述称,她不久前在某个理财群认识了王某,后王某提出近期想将一笔钱打进刘某名下的银行卡,让刘某帮忙取现,事成后给刘某1万元辛苦费。

  虽然觉得这里肯定有猫腻,但在利益面前,刘某最终还是答应了。同时王某告诉刘某,如果取现时遇到银行询问,就说王某是其丈夫,并按照商量好的说辞现场“演戏”,于是上演了之前的一幕。目前,刘某被检察机关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批准逮捕。

  年过六旬的刘某本该安享晚年,却因贪图小利身陷囹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那些看似“轻松获利”的机会,其背后必然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当真正面对这些诱惑时,很多人在侥幸心理支配下,还是会罔顾法律、铤而走险,刘某的经历正是注脚。

  近年来,网络诈骗异常猖獗。但不管骗子们的手段如何高明,想办法将所骗得的钱进行转移、洗白则是诈骗成功的必经环节,这就需要大量像刘某这样的人提供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误以为自己仅仅“帮忙”取个钱、转个账,或只是提供一下银行卡,即使对方实施了诈骗也与自己无关,最终稀里糊涂成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法律不会因“帮忙”而轻纵。一旦触碰法律红线,必然付出惨痛代价。不轻信高额回报,不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及相关个人信息,如果人人都牢记这几点,“天下无骗”就可能真的实现。

  编辑:周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