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静静的濠溪桥
2019-06-28 16:13: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夏日的一天,路过泉州洛江区河市镇的濠溪桥,朋友说,这座桥与俞大猷有关。俞大猷(1503年-1579年)是明代文武兼备的抗倭民族英雄,正是河市镇人。对于与我素来敬佩的先贤有关的史迹,我怎能视而不见?于是,我高声对朋友表示要在桥边逗留一些时辰。

  俞大猷出生于军户家庭,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百户,是明代卫所制度下基层军事官员。俞大猷“少好读书”,当过生员,十五岁进文秀才。《名山藏》说俞大猷“为秀才时,从泉中王宣、林福、赵本学授《易》”,王、林、赵都是明代为官清廉的理学大家蔡清的学生。求学期间,俞大猷系统接受了传统道德教育,而赵本学更能“以《易》演兵”,俞大猷虚心向他求教,为日后的职业军人生涯准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

  俞大猷二十九岁时父亲病逝,他承袭祖职任泉州卫前千户所百户。三年后,俞大猷乡试中武举人,翌年赴京会试,取得好名次——武进士第五名,很快升任泉州卫前千户所正千户,守御金门。俞大猷一生身在军伍四十余年,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在抗倭寇御外侮的血战中,他与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桥头的榕树肃穆而立,恰似我的心情。俞大猷一生征战疆场,为了卫国保家立下汗马功劳,他公务之余还创作了不少军事理论著作和诗文。早年读到他的一些诗,尤其是那首我国最早描写海战的律诗《舟师》,俞大猷是那么的英气勃发、势吞山河:“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让我读后热血沸腾。此刻,我迫切想探知俞大猷与濠溪桥结下的缘。

  阳光下的濠溪波光粼粼,流向下游出江口的乌屿。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东方第一大港,而乌屿则是其中的一个口岸。横跨濠溪的这座石桥,以溪名桥,桥南桥北立有明清时期的石碑三通,俞大猷亲撰并书的《重建濠溪桥碑记》立在桥北,吸引了我的脚步。

  早年的濠溪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阻碍两岸人行货运。北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濠溪上有了第一座桥,方便了百姓的来往。期间经历几次大修,由于都是木桥,屡修屡毁。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俞大猷出生的时候,濠溪上曾经有一座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蒲开宗重修的桥。蒲氏家族是宋元时期泉州从事海外贸易的巨商,他们愿意出资重修濠溪桥,主要出于物资商运的考量。到了俞大猷懂事的时候,濠溪已无桥可渡。

  寻找先人的遗存,方能找到根本。俞大猷为家乡重建濠溪桥,完全是出于兑现一句诺言,他的《重建濠溪桥碑记》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俞大猷九岁时,父亲带他往大濠村叔祖家请安,走到濠溪畔,不得不赤脚趟过冰凉的溪水走向对岸。俞大猷好奇发问,桥为什么会坍圮?父亲说,前不久因为樵夫不小心把桥烧毁了。俞大猷对父亲说:“待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在这里重造一座桥,让大家免受涉水过溪之苦。”他父亲叮嘱道:“儿子记住,自己说的话一定要实现。”俞大猷连声答应。

  在濠溪上造桥,俞大猷不是没有记在心上,但一直到了隆庆三年(1569年),他打败海盗曾一本,升右都督后才实现。俞大猷算了一下自己积攒的俸资,感觉够修桥了便捐出来交由堂弟俞良猷监督造桥,当年年底完工。这一年,俞大猷已经六十七岁。桥成后,俞大猷在《重建濠溪桥碑记》中这样写道:“今思先大夫之命几六十年……乃捐俸资,令堂弟良猷督造,阅月竣工,庶先大夫地下之心慰也。”俞大猷向父亲许下的诺言,历经六十年才实现。

  承诺是有重量的,当有责任感的人迟迟实现不了承诺,心情可想而知。

  我在碑前低眉沉思:读过俞大猷《正气堂全集》,每每为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正气所折服。他一生执著于立德、立功、立言,“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忽然想到,闽南古大厝是五代王宫的规制,俗称“皇宫起”,这种传统民居三进或五进,在泉州并不罕见,可是俞大猷故乡的老屋居然只有二进,也就是最简单的那种格局。按理说,俞大猷任过总兵,官封都督,身居不少重要职位,为自己建一座规模大点的“皇宫起”,或者建一座桥,也不会是棘手的事。然而,不是很困难的事却费了六十年才办成,足见俞大猷的洁身自好、清廉高尚。

  轻风吹来,高榕肃穆不改。很长时间,濠溪桥是泉州经仙游往省城福州的驿道,明朝万历(1573年-1620年)以来多次重新修建。重修归重修,俞大猷的痕迹依然可寻。从北往南踱步,这些年公路改线,人流已明显稀疏。俯仰之间,濠溪桥就那么静静地伫立在溪上。不过,我能感受到,这安静中流淌着一种激越的情感。(蔡飞跃)

  编辑:李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