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宝检文苑】真相的背后
2019-07-25 16:46:00  来源:扬州市宝应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李培栋

  如果一个人知道生命所剩无几,那他会做些什么呢?去遍寻良医?与家人团聚?还是去完成自己一直想实现的愿望?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警官加贺系列里我钟爱的一本,让我看到了一个身患绝症以后的人历经苦心经营的邪恶时光。

  

  整本书的语言描绘是东野吾圭一贯的风格,自然冰冷又透彻,揭示了一种让人可能百思难解,却让人细思极恐的心理,就是一句“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该书中的死者是著名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被谋害前的当天下午,他向生前好友野野口修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因忍受不了邻居家的猫而投毒将其杀害的故事。接着,故事出现了让读者们的第一次意外,就是经过警官加贺的缜密侦查,杀害畅销书作者的正是他的生前好友野野口修,作为一名儿童专栏作家的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承认是临时起意,但对犯罪动机却闭口不言,而此引发了加贺的强烈好奇,更何况是一名细致入微、洞悉人心的老刑警。

  随着故事的展开,情节开始了第一次跌宕起伏,让所有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来,死者日高邦彦因为掌握着野野口修的重要把柄,从而长期逼迫其替自己写书,多次盗取其写作创意和劳动果实。野野口修在最后一次帮助死者完成作品时,日高邦彦仍然不答应“放过他”,野野口修想起从中学年代就被其欺凌,成年后又被其扼杀梦想,只能在阴暗的角落作为一名“影子作家”、一个“抢手”活着,便杀意突起,酿造了惨剧。此案一经报道,社会舆论引起轩然大波,人性丑态揭露无疑,作家协会、罪犯野野口修的亲属像饱受冤屈的正义之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疯狂批判死者,甚至迁怒日高邦彦的家属,向其索要赔偿,死者家属只能躲在娘家里默默的问自己“明明我们才是受害人啊”。

  故事至此,本可告一段落。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符合逻辑,警察因办成了一件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而备受褒奖,背后的故事又是如此曲折,简直都可以出一本小说了。

  可是,真相果真如此吗?警官加贺不禁问自己,逝者已去,无法对证,但留给家属的伤痛却无法弥补,为什么隐约感觉哪里疏漏了些什么?加贺鼓起了推翻所有证据的勇气,决定从罪犯和死者的年少时光查起,他们的中学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开始从头走访,重新梳理,一件件事由,一个个当事人,慢慢拼凑出记忆的画面,真相好像马上就要浮出水面了,但就欠缺那一点至关重要的证据,也许它就在身边呢,也许它早已在眼前呢。

  终于,加贺找到了让所有读者再一次惊愕不已的背后故事,原来,死者日高邦彦要挟罪犯野野口修的证据是伪造的,故事再起波澜,难道罪犯不是他?不!案件是他犯下的没错,只是上面所有供述都是伪造的,关于以前所有事实真相的证据也全部是假的。

  他处心积虑要隐藏,不是他的犯罪行为,而是犯罪动机。他要隐瞒的是中学时代可憎的过去,他如此的费尽心机,最终目的是要贬低死者的形象和声誉。

  跟着警官加贺的脚步,读者看似最终解开了真相背后的丑恶真相,可又好像完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犯罪理由。死者日高邦彦是个非常亲切、品学兼优的少年,而罪犯年幼时曾和其他坏孩子一起欺负死者,他不但没有记恨,成年后还帮助了罪犯,恰恰是这样以恩抱怨,反而招致了怨恨,在死者光辉的形象面前,罪犯陷入了自卑、嫉妒的泥沼里,杀意的封印在罪犯得知自己身患绝症那一刻,解开了。

  

  每个人的年少时光里,可以找得到成年出发后的样子,野野口修的那句“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不但无端地否定了日高邦彦曾经对他的所有关心和帮助,更用如此精心的设计来陷害污蔑日高邦彦,用一句中国成语,大概就是恩将仇报吧,而这,也折射出我们现代社会好多人难以莫名的类似心理,正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时恨也不知所起,执迷不悟。学会释怀,懂得感恩,是人生淡然的一剂良药,希望每个人内心都能充满阳光。

  真相的背后,应该是善良。

  编辑:李娅